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沙村南靠黄河、北依沙漠,清风相伴,鸡犬相闻,风土人情更是别有韵味。这里的村民依托景区旅游资源,将农业和旅游融合,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如今,鸣沙村成了我市境内有名的集民俗观光、旅游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村,先后摘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殊荣。
“过去不曾想、不敢想的好日子就在眼前。”村民罗永兴美滋滋地说,村民们每逢节假日便十分忙碌,农民出身的罗永兴,如今把生活过成了诗。
回眸“十三五”,中卫市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始终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全力提升农民收入,不断让农业旺起来、农村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农民幸福感感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市重要农产品保障稳步提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00元,年均增长9.3%;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服总产值127亿元,年均增长4.5%;实现农业增加值65亿元,年均增长3.5%……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产业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我市立足优质粮食、枸杞、果蔬、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一带两廊”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联结带动农户增收。
中卫市乡村产业加快发展,五年来,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总产值46.7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4.31亿元,实现利润6.56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68%;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到160多家,年接待游客85.1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达到1.42亿元,沙坡头区镇罗镇荣获“国家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称号。
得益于产业化发展,全市农村人居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稳步推进“厕所革命”的同时,我市积极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创建,全市累计建设改造28个美丽小城镇、132个美丽村庄,改造危窑危房10万户。
农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农业已由追求高产的农业1.0时代发展到追求绿色的农业2.0时代。“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在新时代现代农业的浪潮中,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打响功能农业品牌,打开富硒产品市场,真正实现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中卫市把功能农业产业作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全市功能农业发展,以“龙头带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进富硒产业发展。出台了《中卫市富硒产业发展推进方案》,完成了土壤硒含量普查,建设了万亩富硒功能农业示范基地,制定了中宁枸杞地方标准和富硒枸杞、富硒硒砂瓜、富硒苹果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团体标准,将富硒专供专营产销模式复制推广到枸杞、苹果、马铃薯等品类,直销专营店由34家扩展到58家。
不仅如此,我市全力引进大型乳企助推奶业发展,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标准化规模奶牛场38个,打造天宁、沐沙、新希望、润厚源等一批标杆牧场,存栏奶牛9.2万头,年产鲜奶30万吨以上,奶牛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发展功能农业种植基地100万亩,奶(肉)牛、肉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累计发展种养大户11708家、家庭农场989家、农民合作社1306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110个,规模(2000万元产值)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培育出国家及自治区级龙头企业56家,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提档升级。
过去5年,全市各地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到“十三五”末,全市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170万亩,贫困地区种植粮食作物52.07万亩,养殖肉牛5.23万头、肉羊56.89万只,累计赊销基础母牛32962头。累计培育产业扶贫示范村32个、扶贫龙头企业38家、扶贫专业合作社261家、致富带头人2056人,脱贫销号村特色产业技术服务实现全覆盖。
如今,一个个宜居生态村庄跃入眼帘,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画卷,正在中卫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