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的分红现场,窑儿村建档立卡户常克山与全村父老乡亲们,接过村上发放的20多万元“真金白银”后,80岁的他抹着激动的眼泪。
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与甘肃省会宁县接壤,群山深处的窑儿村因恶劣的自然条件,过去一直是深度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为“零收入”。
窑儿村分红现场。
“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改革才能改变贫困面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段国军、驻村工作队与群众经过多轮分析探讨达成共识。2019年,窑儿村在海原县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村集体组织成员身份界定、股权量化,成立了村经济合作社。争取帮扶资金147.7万元,建成小秋杂粮加工作坊、军民油坊两个村集体经济实体。2020年争取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100万元,新建肉羊养殖繁育经济实体和肉牛养殖示范基地。
“没有人才,干不成事!”段国军介绍,窑儿村三委班子和自然村村长、党员、致富带头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返乡致富能手、本地种养殖“土专家”、优秀退伍军人等“乡土人才”,全部在窑儿村村集体经济实体中担任职务,为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窑儿村村集体经济实体军民油坊。
关庄乡是海原县小秋杂粮的主产区,窑儿村种植荞麦、胡麻6000亩,年产6750吨。利用这一优势,窑儿村紧盯小秋杂粮加工、胡麻油生产和肉羊养殖繁育三个村集体经济项目不放。“小杂粮加工时我们在石磨基础上,融合市场最先进的立行、平行磨面技术,使生产出来的荞面更加具有老味道,提高市场认可度。油坊采用古老的熟榨技术,一次榨油分离沉淀,使产品更加醇香。”
窑儿村驻村第一书记赵鹏说:“优质产品有了,品牌意识也要跟上,才更具市场竞争力。”窑儿村为村集体经济实体生产的小秋杂粮和胡麻油成功注册“垄地香”商标,产品出售统一张贴品牌标签。荞面采用传统粗布袋包装,提升产品品质。解放思想的窑儿村“领头羊”们还想出了化传统为时尚的妙招,把优质荞皮枕芯统一采用纯手工精致刺绣的虎头、鸳鸯等枕套包装推向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窑儿村肉羊养殖繁育基地选取胡羊等优质品种,更加迎合消费者口味。
在大力改革、用心经营的综合施力下,窑儿村打了一个漂亮的脱贫“翻身仗”,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5元,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截至目前,村集体经济盈利34万元。段国军说:“其中6.2万元用于为村集体油坊购置货车,7.77万元用于村级积累,剩余20多万元,全部分给村民,共523户2025人,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解放思想、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记者 王文革/文 图片由驻村工作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