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贺兰县利用“互联网+教育”打破城乡界限 城里娃和乡村娃成为“同窗”)
贺兰县第一小学的学生在智慧课堂上学习。记者梁小雨摄
“今天天气真呀真呀好,我和奶奶去呀去买菜,鸡蛋圆溜溜呀,青菜绿油油呀,母鸡咯咯叫呀,鱼儿蹦蹦跳呀……”12月18日上午,在贺兰县第二小学的课堂里,音乐教师陈佳雯正在和本校一年级的学生,以及常信乡小学的师生,一同享受“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同步课堂时光。
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界限,一块小小的屏幕将相距20公里的两所学校的师生串联起来,城里娃和乡村娃也成为了“同窗”。而像这样的在线课堂,基本上每天都在贺兰县各中小学开展。今年3月份,贺兰县被确定为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经验,逐步开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创新素养”等各项试点工作,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发展格局,逐步破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难题。
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难题
今年,贺兰县第二小学和贺兰县四小、兰光小学、常信小学、欣荣小学、立岗小学等5所农村学校组建了“互联网+教研”联盟学校。“本着共建共享的目的,我们给联盟学校提供在线课堂订单教学,每周为各校上2到3节在线互动课。”贺兰县第二小学教导副主任李娜介绍。
由于兰光小学、常信小学、欣荣小学缺少音乐、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专职教师,今年,贺兰县第二小学就围绕这些学科,通过在线课堂、双师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为农村学校“送课”。
这样的课堂也很特殊。在陈佳雯上的这堂音乐课的教室里,不仅前后都安装有摄像头,天花板上还安装有专业的收音话筒,陈佳雯说的每一句话,都将通过互联网传递到常信小学的课堂上。
“刚才屏幕上的这段谱子里,一共有多少个反复记号呢?”陈佳雯温柔的声音在教室里刚刚响起,屏幕两端的孩子们就急急忙忙举起了小手,热切地盼望站起来回答问题。“我觉得这节课是非常好玩的一节课。上完这一节课,我学会了《买菜》这一首歌和反复记号,我很喜欢上这样的课。”6岁的常信小学一年级学生王晓君说。在同步音乐课堂上,两个班的孩子们,不仅同步学习、互动,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以往的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音乐、美术、体育等素质教育课程,几个年级的课常常需要一个老师“一肩挑”。常信小学的老师刘洋就承担着1至6年级的音乐课。他说,在线课堂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了课堂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互联网+教育”不仅让乡村的孩子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了农村学校音乐、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因专职教师缺乏而开不齐、上不好的问题,也带动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教学质量。李娜介绍,贺兰二小教研联盟每学期还会面向乡村学校老师,开展不同学科的线上教研活动,通过在线观课、评课、集体研讨的方式,让城乡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实现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在教师资源、学习资源等方面的互通共享。
更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在贺兰县第一小学,智慧课堂也在绽放芬芳。
12月18日上午,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在该校的“智慧教室”里开启。在明亮温馨的教室里,同学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饶有兴致地学习着文言文《画蛇添足》。借助多媒体教学应用融合平台,老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有效地将学习资源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学生不用再背着装满课本和学习资料的书包,负担减轻了不少。
12岁的杨妮娜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手中的平板电脑,时不时用手指拖移屏幕上的图片,在课文上勾画,在空白处批注。“这上面还有很多跟这个文言文相关的资料学习包,我觉得太好用了。”
“通过平板电脑的运用,我们可以在后台统计数据,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贺兰县第一小学6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马晓梅说,相比于传统课堂,智慧课堂改变了“教”与“学”的固有模式,师生之间能实现双向互动,更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贺兰县第一小学2018年被确定为“全区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示范学校”,近一年来成立了“电子书包”“互动课堂”“专递课堂”“智写笔课堂”“一起学习APP”等6个“互联网+教育”应用项目示范小组,每个小组设立项目研究相关课题,以研促用、以研增效,以研提质。同时成立教研联盟,带动金山、铁西、铁东、暖泉农场4所农村小学及县城六小全面发展,在“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下一步,借助‘互联网+教育’这个平台,我们不仅要做好联盟学校的互动工作,与联盟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还要进一步加强同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和银川市实验小学的联系,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贺兰县第一小学副校长熊丽华介绍。
打造教育新形态
贺兰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少忠介绍,今年该县以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先后投入6900余万元,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分批次更新换代中小学计算机920台、多媒体终端750套,新建纸笔互动课堂32间,配发教师智能终端100台,在10所学校建设26套主讲端,19所学校建设46套接收端互动课堂设备,实现全县中小学在线课堂全覆盖,为教育信息化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为强力推进“互联网+教研”联盟,该县还以县域内教育资源优质学校为主体,成立“互联网+教研”联盟6个(初中联盟1个、小学联盟4个、幼儿园联盟1个),采取“以强带弱、以点带面”的模式,组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切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解决优质教师资源不足、农村薄弱学校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今年,贺兰县还借助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了29个名师工作室和83个课程社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观课评课、专题讨论等教研活动,以网络学习资源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探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模式,逐步形成“课上用、课下研、课外学”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除了智慧教学,在学校智能化管理上,贺兰县充分利用“云校家”、“智慧校园”等网络资源,实现了教育体育局、学校之间和内部的行政办公、教师考勤、公文流转、设备维修、安全管理等教育教学智能化管理目标。
本报记者 梁小雨 见习记者吕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