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海子背后的故事)
固原西海子,一汪高山小湖泊,怎能与黄河、汉水、长江相提并论?但《史记·封禅书》却记载得清清楚楚:“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其大意是说:自华山以西,有七大名山四大名川……名川为黄河,祭祠在山西;汉水,祭祠在汉中;湫渊,祭祠在朝那;长江,祭祠在四川。更奇怪的是朝那湫渊怎名列长江之前?让我们从史书中去寻找答案。
固原西海子在秦人眼里非同一般
秦人始祖秦非子,其族在陇山以西、天水周边地区从事畜牧业。在周朝时因养殖战马有功被封为秦赢。秦赢后人发展壮大后,沿渭河进入陕西关中平原建立秦国,并成为七雄之一。因此,秦人把陇山以西的天水周边及广大地区,看作发迹的风水宝地。在秦人看来若无此地风水,他们西陲牧人怎会发迹成为王国继而统一天下!故在秦人眼里发迹之地的湫渊,在其看来位置当然比长江重要。
再说湫渊确实有点奇异。普通湖泊都在低洼处,而湫渊却在高山上;又因湫渊天旱不减,逢涝不增,因此秦人认为湫渊是通神灵的,于是,就把这种奇异的湫渊称作灵湫。在陇山西麓较大的灵湫共有三处,即南灵湫(在甘肃庄浪境)、北灵湫(在宁夏隆德境)和固原西海子,因宁夏固原灵湫上有海子峡水域面积最大,又在陇山以西故称西海子。在秦汉时期,这三处灵湫都在朝那县境内,到底哪一处是《史记·封禅书》中所记载的湫渊,近年来甘肃学者力主庄浪说,而对朝那湫渊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探讨不多。但笔者认为在远近距离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湫域面积大小应该是取舍的重要因素,以此推断,固原西海子当为《史记·封禅书》所载之湫渊。
秦始皇为何要祭拜朝那湫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神化皇权天授,制定了名山大川祭祀制度,并首次巡游沿泾河溯流而上祭祀朝那湫渊。然而,秦始皇之所以首先祭拜朝那湫渊,其主要原因:第一,陇山为圣山,陇山湫渊为圣湫。陇山始称龙山,华夏民族称为龙的传人实由此而来。据说华婿在龙山灵湫受孕后而生伏羲,故伏羲及后代自称为华人。因龙山高大雄伟,故后称陇山。第二,秦始皇始祖因在陇山之西,秦赢后代认为高大雄伟的陇山,是富有灵性的神山更是秦人的靠山,在秦人心目中圣山圣水当然是秦人发迹的风水圣地。因此,陇山灵湫因有灵性而与众不同。第三,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12年准备伐楚时,前往西海祈求西海龙王帮助,他历数楚王罪状,然后将咒文投诸西海,结果秦惠文王伐楚果获全胜。第四,秦王称帝,因此首祭西海子作为报达。
《秦诅楚文》的内容和作用
出土的《秦诅楚文》共有三块碑石,即《告巫咸文》《告大沈厥揪文》《告亚驼文》,其中苏轼在凤翔开元寺发现的《告巫咸文》比较可信,碑文共有326字,其大意为:秦王用最好的璧玉以祖宗的名义,求神通广大的西海龙王,惩罚罪大恶极的楚王。我祖穆公和楚成王,同心同德亲如一家,互通婚姻有礼相加,并对天盟誓:愿两国子孙永不背叛。今楚王熊相荒淫无道,奢糜无度,背叛盟约。对内刺戮孕妇,暗杀亲戚,拘押长辈,民不聊生;对外掳城掠地,不遵天理规矩,不怕天神震怒,率军来灭秦国。在这紧急关头,我求神通广大的西海龙王帮助秦国打败楚国,我们将您的功德刻在石头上与世长存。
打仗求神灵保佑虽不靠谱,但秦惠王的这种做法,在客观上起到了“战前总动员作用!”诅楚文把秦国描绘成受害者,俨然要进行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从表面看这是求龙王爷保佑,其实质是用求龙王的形式向楚国宣战,希望得到全国民众支持和参与!他历数楚王罪行,把秦国说成被逼无奈而迎战并请求神灵帮助,这给三军将士一个团结一心奋勇杀敌取得胜利的信心!由此看出秦国在战前做足了准备,然后迎战取胜就属必然!
打好文化牌,固原旅游火起来
秦惠文王假借西海龙王之名,大做诅楚文章,可以说《诅楚文》为秦灭楚进而统一天下吹响了号角。如果充分认识其文化价值古为今用,不但能提高固原的知名度,还能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原州区张易镇在这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如在古老的民俗节上成功引入民众喜爱的六盘花儿,受到周边民众的喜爱,每到民俗文化节,西海子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古湫渊上空六盘花儿悠扬飘荡。但稍显遗憾的是缺少对西海子文化的介绍,如在西海子修建诅楚亭,亭内置相关石刻,不但能吸引更多游客观赏西海子大美风光还能体味其深厚的文化韵味,将对宣传、推介固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李江波
(作者系宁夏广电总台研究员,宁夏区委党校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