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头区迎水桥镇何滩村东靠沙坡头机场大道,西邻腾格里湖金沙岛旅游景区,北与中卫市林场、沙坡头相接,这里不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而且平畴万亩,风光秀丽。辉煌是如今的,回首过去,这个美丽的村庄也有着不平凡的岁月……
“何滩村”的由来
近日,记者来到何滩村乡村记忆馆,馆内陈列着扁担、铁犁、锄头、石磨、风箱……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里的很多物品或许很陌生和陈旧,但对村里的老人而言,这里储存着他们的乡愁。
“乡村记忆馆把我们对插秧、耕地、磨豆腐的记忆停留在了一件件有年代的器具上,盛满了60后、70后的回忆,也是曾经艰苦岁月的证明。”何滩村村干部莫青说。
“留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这是何滩村村史馆墙面上的一句标语。今年78岁的村民杨玉明过去是生产大队的会计,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说起何滩村的由来,老人精神抖擞,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何滩村原来遍地都是石头和野草,我听老辈人讲,明朝时,朱元璋率领人马从山西一带移民到这里,开垦土地种庄稼,这里才有了人繁衍生息。在土地革命时期,本村百姓又遭受土匪的打砸抢烧,还是凭着求生的本能生活了下来。”杨玉明一边一回忆一边说。
杨玉明告诉记者,1949年,何滩村有莫家台、李家庄、杨家台、朱家台、何家营、崔家营、冯家庄、孙家台,后来又有搬迁过来的潘家台、张家庙、徐家大田、王家台子总共100余人在这里居住生活,因为这里是由荒凉滩坡形成,再加上何姓人家较多,并筑有一座古营叫“何家营”,因此,以“何滩”为名。
过去的“何滩村”
杨玉明告诉记者,解放前后,何滩耕地较少,生产力水平较低,这里的村民们大都以种地、放牧、摸鱼抓鸟,捡牲畜粪便(晒干后可燃火)等勉强为生,生活相当艰苦。
记者通过何滩村村史了解到,1973年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何滩村修成了贯穿全村的“杨渠路”。村上的中心工作是搞村庄规划,将星罗棋布的住房庄点集中搬迁。其次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自南向北深挖沟、宽辟渠,铺砂压碱改造低产田。
“在全村人的团结奋斗下,村民在龙宫滩开荒造田500余亩种植粮食作物,并在沟渠路侧及庄台周围大面积植树,形成了渠道成网、绿树成荫的良性循环。”杨玉明说,不仅如此,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当时村集体大办村办企业,先后组办过小红山和一碗泉石膏矿,组建了修理组、缝纫组,购置拖拉机1台,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实保障,村民生活有所改善。
1981年,国家改革开放,解体了人民公社,设立了村民委员会,何滩村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生活积极性,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群众生活逐步改善,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如今的“何滩村”
采访当天,记者看到,何滩村环境干净整洁,不仅巷道笔直,两侧绿树成荫,而且墙壁上绘满了移风易俗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图画。
今年67岁的老党员何其江告诉记者,他1975年入党,当时交通不便,为了参加乡镇举行的会议,他要备足一天的干粮步行出发。“过去村里是难走的土路,现在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村里的环境越变越美,大家的幸福感更强了。”何其江说。
除了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思想意识也有了很大提升。
在河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心发屋”,记者看到,屋内虽然只有一把剪刀、一张凳子,却简单而温暖。“爱心发屋”由4人组成,一名是村口理发店的理发师,其余3名是在市区做理发生意的年轻人,他们不定期为村民免费理发,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何滩村在做好传统工作的基础上,发挥集体优势,成立了何滩村自然美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土地流转,村民变股民,积极响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综合治理,美化靓化环境,实现规模化经营、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等模式,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工程示范村”“自治区先进红白理事”“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全媒体记者 李启智